自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,廈門新界埠鎮(zhèn)堅持在學史力行中踐行初心使命,認真開展“我為群眾辦實事”實踐活動,聚焦群眾急難愁盼問題,用實際行動不斷提升群眾的獲得感、幸福感。 修建“暖心橋” 出行更便民 “原先的橋非常窄,又沒有護欄,每次小孩出門都是左叮嚀右囑咐,現(xiàn)在修建了這座‘暖心橋’,我們再也不用擔心孩子的出行安全了,這真是為我們老百姓辦了件大實事!”五星村潘家自然村村民簡藕花說。 原來,該村甘家自然村和潘家自然村之間隔著一條城陂河,兩村村民往來只能從一座水電站的攔河壩上通過,壩體較窄且年份較久、防護措施比較落后,群眾出行、車輛通行都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。該鎮(zhèn)了解這一情況后,積極與上級部門溝通,通過實地勘察、測量設計等,在攔河壩下游修建了一座長68米、寬8米的混凝土大橋,有效解決了老百姓身邊的煩心事,做到訴求有聲、回應有行。 私車變“專車” 疫苗接種守健康 “俺村離鎮(zhèn)里較遠,自己又腿腳不便,村里的李支書二話不說開著車送俺來打疫苗,太感謝他了?!闭郎蕚浣臃N疫苗的村民李紅衛(wèi)激動地說。李紅衛(wèi)口中的“李支書”是端溪村黨支部書記李德平。為幫助出行不便的村民完成新冠疫苗接種,他用私家車義務接送群眾去接種疫苗。 接種疫苗是預防新冠肺炎最有效的措施。為實現(xiàn)應接盡接、應種盡種,該鎮(zhèn)想群眾之所想、急群眾之所急,號召廣大黨員干部為群眾辦實事、解難題,為較偏遠的先鋒、三星、城陂等村村民安排“接種直通車”,免費上門接送村民前往鎮(zhèn)衛(wèi)生院接種疫苗,用實際行動讓黨旗高高飄揚在疫苗接種一線。 “親情連線”暖人心 文明實踐潤心田 “媽媽,我好想你,我今天又學會了一首古詩,都是這些叔叔阿姨教我的……”和遠在廣東的父母通過手機“面對面”聊天的陳彥堯,平時和爺爺奶奶居住在一起,由于老人使用的手機沒有視頻功能,他和父母“見面”聊天的機會并不多。該鎮(zhèn)舉辦的“親情連線”活動,讓小男孩格外興奮,也讓他平常難得回家的父母感動萬分。 一老一小,關乎千家萬戶。在黨史學習教育中,該鎮(zhèn)聚焦群眾的現(xiàn)實需求,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站(所),為留守兒童、留守老人等群體,提供“親情連線”“生活服務”“心理疏導”等服務,搭建起一座黨員干部和群眾的“連心橋”。截至目前,該鎮(zhèn)共開展“親情連線”服務160余次。 |